在公共場合如何行為舉止更得體?
網(wǎng)絡圖片
剛從英國回上海,去鹵肉店買燒雞,只剩一盒燒雞和三盒其他雞品了。正在跟店員說要買的東西,一對夫婦過來,徑直大聲插嘴問價,邊問邊在四盒里挑來挑去。他們的強勢插隊讓我說了一半的話卡于喉嚨,目瞪口呆,直到先生提醒我趕快付錢,才想起國內(nèi)并不講究排隊,不打斷他們我的燒雞也要沒有了。此時真希望中國店員能制止后面人的插話(更別提插隊了),只有前面的人離開,才會和顏悅色地問下一位需要什么。其實這對夫婦也無惡意,聽憑我買走了唯一一盒燒雞。但是這個過程產(chǎn)生的競爭壓力,讓我意識到公共場合中文化的差異。
來英國最先學到的就是安靜地排隊:上公交車要排隊,即便人多座少,隊伍依然安靜有序,不排隊的人司機會最后賣票給他;在餐館進餐要排隊,由服務員依次帶入,徑自入室搶座會遭到服務員的白眼,甚至冷落;買東西要排隊,即便前面的人跟售貨員閑聊一兩句,后面的人也不會插話。一些中國人在公共場合搶時間、搶優(yōu)先權的競爭性行為,在英國會被認為不得體。
這種秩序意識首先是由服務者自覺維護的。他們這樣做,既是維護社會秩序,更是維護自己職業(yè)的尊嚴和優(yōu)雅。他們不會滿足那些無禮的要求以迎合客戶,不會覺得工作卑微而放棄職業(yè)的尊嚴和權力。顧客也無需“好心”做服務者應做的事,比如怕服務員忙不過來,自己去拿餐具。在英國,耐心等待才是對彼此的最大尊重。讓公共場合中的每個人都可以保有自己合理的尊嚴和權力,是英國公共場合行為的首要原則。不守秩序和規(guī)則既是對服務者,也是對其他人的尊嚴和權力的破壞。
英國人在公共場合非常注意不侵害他人的權益,比如不僅絕對不會在禁煙場所吸煙,在允許吸煙的地方也會“紳士地”征求身邊人的同意;在公交車上盡量壓低聲音,不做不必需的交談。這些“公德”都遵循一個原則:尊重個人權利,盡量不影響他人。因此他們會在公共場合減少自己的活動和音量,也不會放縱孩子奔波吵鬧打擾周圍人。這樣做既尊重了別人的權利,也維護了自己的尊嚴和隱私,比如不會用與孩子的大聲嬉鬧來把私人行為變成公共行為,通過放棄自己和孩子的隱私來“邀請”其他人加入群體交流。
中國人在公共場合大聲說話、不拘小節(jié),有時是想表明沒有見不得人的遮掩,展示自己對群體的認同,但這卻是通過放棄尊嚴來實現(xiàn)的。
相較而言,英國文化把個人的尊嚴放在被社會接受之上,可能略顯高冷。但是英國人其實有很多在公共場合表達善意和友好的方式,比如一天會說上幾十遍“謝謝”、“請”、對陌生人微笑、做事前先看看是否影響了周圍的人、遇人求助時熱心幫助,更別說著名的“扶門傳統(tǒng)”了。
堅守自己的尊嚴與尊重他人的尊嚴是相輔相成的,在一個人人相互尊重的環(huán)境里,個人的生活才能更有質(zhì)量,個人尊嚴與社會秩序也才能達成雙贏。
當然各國的國情也有不同之處。但如何在公眾場合既讓孩子合群又維護孩子的尊嚴,值得做家長的慎重考慮。
頻道推薦
共有0條評論